中蜂百花蜜

admin

Technology is evolution outside the gene pool

Articles tagged with 'Bee'

中华蜜蜂养殖技术

中华蜜蜂繁殖快,采蜜时间相对较长,蜂蜜营养价值高,生态环保效益突出,是我国宝贵的蜜蜂资源。我国养蜂产业受到西方蜜蜂引进的影响,产生重大变革,新物种的入侵导致我国中华蜜蜂分布区域收缩,但同时,也为国内中华蜜蜂养殖带来先进的饲养技术,一定程度上促进提升生产效率以及经济效益。为充分利用并进一步挖掘中华蜜蜂生产潜力,需要重视对养殖技术的研究与全面推广。

一、养殖现状

中华蜜蜂又名土蜂、中华蜂,是我国特有的蜂种,养殖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现阶段在中华蜜蜂养殖中发现,部分引进的西方蜜蜂在振翅频率上与中华蜜蜂有较强相似性,极易导致不同种类蜂种混入的情况,对中华蜜蜂蜂王造成严重威胁。同时,生物学研究不断精进,有关中华蜜蜂的养殖技术走向成熟,逐渐向规模化发展,大部分养蜂人经由技术指导,能够主动学习先进的养殖技术,生产中基于经验的基础上应用现代化养殖技术,蜜蜂养殖产量和质量显著提高。部分地区政府也将中华蜜蜂的养殖列为重点扶贫项目,给予更多的关注,提出将蜜蜂养殖与农作物授粉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促使农民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二、养殖技术要点

2.1 科学选择放蜂场地

综合考虑交通、蜜源位置、气候、蜜源植物分布情况等因素,选择适当的放蜂场地,合理布置蜂场,不可长时间在同一位置进行大规模饲养,避免蜜源植物四季轮作不均影响采蜜量,易引发蜂群飞逃或冬季蜂群死亡率增高。放蜂场地首选干燥清洁且向阳背风的区域,根据蜂群数量、场地大小、饲养方式等,为其提供充足的蜜源植物。不可设立在铁路、工矿、畜牧养殖场、水库等区域附近。蜂箱摆放位置结合场地地形地貌特征,按照坐北朝南原则设置。摆放时注意保持平衡,为避免降雨时雨水流入,可适当调高蜂箱前部高度。

2.2 高效过箱技术

该项技术是用以保障中华蜜蜂饲养管理的关键一环。中华蜜蜂过箱前 ...

智慧蜂场的遐想

智慧蜂箱的开发和智慧蜂场的建设,是当前养蜂科研上的又一热点。前些年就有人向我们建议做一些这方面的工作,但当时对怎样才能达到智慧蜂场的目标还有些茫然。最近搜集和查阅了一些资料,进行实地参访和试用,有一些体会和想法与同行交流。

怎样才能算得上智慧蜂场,我们设想,人工智能全部或部分代替蜂场生产的管理决策,对蜂场的现状进行监测、判断,提供给管理者参考,同时又能通过物联网等平台与市场、用户对接,产销沟通,使养蜂生产过程真正实现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透明化,提高养蜂生产效益,这样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智慧蜂场。

目前国内外在智能蜂箱、智能管理系统上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比如国外研发了可以对蜂群的健康状况、采集力和生产力的蜂箱监测系统(瑞典);可以通过手机远程调控蜂箱内的温湿度(美国);通过蜂箱内的温度变化,预测分蜂,帮助蜂农及时处理蜂群(拉脱维亚);建立蜜蜂病敌害诊断及产品追溯专家系统(澳大利亚)。我国多个单位和个人也开发出了多款能监测蜂箱内温、湿度、蜂箱重量的传感系统,并初步在生产中运用,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离真正实现养蜂管理智能化、生产机械化、代替人工操作,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养蜂生产的单位是蜂群(蜂箱),它需要放在露天环境下生产,但又要在封闭的蜂箱中生产和生活,因此具有开放性和隐蔽性两方面的特点。中蜂因为嗅觉灵敏,在同一个蜂场中又需要适度分散摆放,因此又具有既集中又分散的特点。这些都给蜂群监测和管理增加了难度,因此,在对中蜂实施智能化、信息化,今后进一步实行机械化管理,就要根据中蜂的这些特点来设计。根据我国的现状及中蜂生产的特点,在实现智能化、信息化管理方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我国是世界上网络设施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可以通过微信、视频及其他网络联线,建立专家咨询平台,对养蜂户实行网上指导 ...

蜜蜂生物学在中蜂饲养管理中的应用

蜜蜂生物学是研究蜜蜂形态、进化、行为以及蜂群结构及其功能规律的一门科学。人类利用蜜蜂是建立在对蜜蜂生物学的研究和了解基础上的,蜜蜂生物学是实施蜜蜂饲养管理具体措施的指导依据,也是改进或发明蜂机具的理论依据。比如,大流蜜期前提前奖励饲喂培育适龄采集蜂;通过对自然蜂巢的观察,发明了活框蜂箱、人工巢础等。蜜蜂对人类的贡献不可估量,体现在通过蜜蜂对植物的授粉,维持生态平衡,使农作物优质高产等,直接或间接造福人类。中华蜜蜂是东方蜜蜂的一个亚种,与蜜粉源植物经历几千万年的协同进化,已经适应特定地区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在我国有三千多年的饲养历史。现将部分蜜蜂生物学知识在蜂群饲养管理中的应用做简要介绍,供初学养蜂者学习和参考,以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一、在中蜂场址的选择及蜂群摆放中的应用

蜜蜂是以蜂巢为中心,大约在2.5 km 的范围内进行采集活动。需要根据蜜粉源植物的开花流蜜散粉的特点、分布选择蜂场,通常距离蜜粉源植物越近越好。距离越近每次采集所需的时间越短,可以减轻蜜蜂的采集负担,延长工蜂寿命增强群势。如发生盗蜂,则被盗群需要搬离原位置5 km 以上,越远越好,使进入被盗群的盗蜂无法返回原群传递信息,以解除盗蜂的发生。

中蜂的嗅觉比较灵敏,在摆放蜂群时,箱与箱之间应间隔至少2 m,防止缺蜜季节发生盗蜂;中蜂易迷巢,把每群尽量放在显著的位置,充分利用树木、地形、地面标志物等,使蜜蜂容易识别蜂巢。

人工分蜂时,将新分群搬离原蜂巢一定距离(一般为3 km 以外的地方),防止新分群蜜蜂飞回原巢,导致蜜蜂偏集。

根据蜜蜂生长发育对温湿度的要求,子脾发育的最适巢温是34.4~34.8℃,高过或低于这个范围都会增加群内工蜂的劳动负担和消耗贮蜜。所以 ...

浅谈中蜂箱巢门同方向箱间的摆放距离

常听初养蜂的朋友说:养中蜂并不难,只要把蜂桶或蜂箱放在房前屋后僻静的地方,把分蜂团放进去就能养得很旺。这话一点也不假。因为蜂群少场地足够大,群与群之间不干扰,蜂群自然能养好。但对蜂群已具一定规模又受场地限制的养蜂户讲,因为东、西方蜂种的生物学特性不同,决定了中蜂箱的箱间摆放须相隔一定的距离,好让蜜蜂回巢时不至于认错门进错巢。这里说的生物学特性主要指的是中蜂的认巢能力较差,外出的蜜蜂很容易错投,形成群间干扰破坏群内正常秩序,进而造成飞逃、失王、盗蜂、生病等。本文讲的箱间摆放距离专指巢门或箱门口朝向同一个方位且并排摆放的蜂箱。对于巢门方向不同的蜂箱则不受限制,例如巢门口一个向东另一个向西,2个蜂箱完全可以背靠背贴在一起放,蜜蜂一个从东向西另一个从西向东回巢决不会入错巢门,更不会引发相互干扰。

下面简单举2个事例来说明,今年5月我在1间报废平房的门和窗之间2 m宽的墙外摆放了1个蜂箱,放进1个比排球还大的分蜂团,第五天分蜂团就飞逃了,箱内留下了3张新脾,最大的一张有10 cm高。造成飞逃的原因是在门和窗内侧原有的2群蜂都很强,对巢门口相距不足1 m的分蜂群造成干扰。事后箱外观察发现已飞逃的空箱中不时有蜂飞入但又很快飞出。这些误投的蜂很快便进入门窗两侧自己的箱中,进一步证明误投蜂给新分群造成了恐慌,因此被迫飞逃。第二个事例是我在报废平房的屋檐下挂了几个蜂箱离地面2 m多高,离墙根下原有的蜂箱1.5 m高,放进去的分蜂团半个月后也飞逃了,逃后的箱内脾上无蜜但有已封盖的工蜂蛹。后来我在通读徐祖荫老师的新书《蜂海问道》中找到了答案,书中第451页上讲养蜂能手田茂荣在屋檐下摆了2排蜂箱“一排放于屋基堡坎上,另一排放在吊在屋檐下的木板上,两排之间距离近0.66 m。……蜂群很旺,且箱箱如此。”原来是我挂在屋檐下的蜂箱比田师傅的蜂箱高出1 m多,难怪事前我曾发现分蜂群的蜂回巢时爬坡飞行很吃力。

经过翻阅了大量养蜂资料后,现在我养中蜂的箱距是:(1)并排同方向箱巢门口相距1.5 m ...

谈诱蜂失败的原因

很多蜂友都会摆放诱蜂桶诱捕蜂群,但每个蜂农诱捕的蜂群多少不一,即使同一个人于不同区域摆放的诱蜂桶。有的区域蜂桶几乎被放烂了也诱不来一群蜜蜂,究其原因有下列几点。

一、附近蜜蜂种群的多少

每个地区蜜蜂的养殖密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的村寨房前屋后,经常可以见到分蜂团,蜜蜂甚至飞到农户的陶罐、家具内营巢;有的村庄一年到头,也见不到一个分蜂团。若周边几千米内,没什么蜜蜂种群的地方,就尽量避开,不去设置诱蜂桶。这可以通过观察植物上的花朵,可以作出大致的判断。如气温在14℃以上的晴暖天气时,该区域花朵上采集的蜜蜂数量很少,那么基本上就可断定,此处附近蜜蜂种群很稀少。如果采集蜂此起彼伏,嗡鸣声不绝于耳。那么说明该区域附近存在着较多的蜜蜂。既然是蜜蜂密度很大的区域,那么,因失管而飞出的自然分蜂群也就较多。无人收捕的自然分蜂群,结团后时间一长就很可能会寻觅至诱蜂桶内营巢,这样的区域附近适合放置诱蜂桶。

二、诱蜂时机与自然分蜂的季节是否吻合

每年自然分蜂的高峰期,大致都相同,一般而言都是春末夏初,但也不排除个别强群,于早春和晚秋发生自然分蜂。因此在春末夏初,诱蜂成功的概率就很高,而错过这个季节,就收获甚微。即使偶尔于深秋或初冬诱得几个蜂群,也大多是些老弱病残的小群而已,是难以生存的逃迁群。通常工蜂乌黑油亮、蜂王老残,小碗般大的一个小蜂团,就是蜂友们所称的蛋群、碗群之类。因此,必须精准把握好诱蜂良机后,才可放置诱蜂桶。

三、摆放位置是否适宜

如果设置诱蜂桶时,不注重位置的选择,那么即使于蜜蜂密度较大的地区在分蜂的旺季,摆放了诱蜂桶,还是诱不来蜂群。主要原因是:诱蜂桶的目标不够明显,被杂物严重遮挡,或巢门前方树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