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蜂百花蜜

admin

Technology is evolution outside the gene pool

中华蜜蜂的行为特征概述

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 Fabricius)(以下简称中蜂)是我国特有的蜂种,与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 Spinola)(以下简称意蜂)相比,具有抗螨、抗美洲幼虫腐臭病及白垩病,嗅觉灵敏,善于利用零星蜜粉源,节省饲料投入等优点。中蜂作为东方蜜蜂的1个亚种,对中国的气候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蜜蜂作为重要的授粉昆虫,绝大多数开花植物靠其授粉,其蜂产品也是人类的重要生活物资。中蜂在与外界发生联系时都是通过各种社会行为 (Social Behaviour)表现出来的,深入了解中蜂的行为特征有助于进行科学饲养管理,增加养殖成功率,获得更多的蜂产品。

一、选举行为

1只中蜂蜂王的正常寿命为3~5年,一旦蜂王过老,所释放的信息素不能维持整个蜂群时,工蜂会针对性急造2~3个王台进行新老替换,在此过程中最终只会有1只处女王破茧而出。这主要是蜂群需要1只健壮的蜂王来维持整个家族繁衍,蜂群会通过“选举”的行为淘汰劣质的王台,最终“推选”出1只健壮的蜂王作为“一家之主”统领蜂群。在生产中,若开箱检查蜂群时发现蜂群中出现1个或者2~3个王台时,可有必要进行干预,介入新蜂王或是人工培育的王台。

二、分蜂行为

中蜂的繁衍通过分蜂来实现,通过信息素和蜂舞进行信息传递。群内工蜂由不同亚家庭的全同胞姐妹和半同胞姐妹组成,它们在分蜂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中蜂在分蜂季节会急造很多王台,第1个处女王出房后便对整个蜂群进行巡查,一旦发现即将羽化的王台,就会把即将羽化的蜂王杀死,直至整个蜂群存活1只处女王(也有可能是后者处女王存活),最后原群的老蜂王会带领50%的蜂群离开母巢 ...

中华蜜蜂养殖技术

蜜蜂养殖不仅投资少,而且见效快,具有很高的回报率,是一项“短、平、快”的脱贫致富好项目,经济效益可观,因此,多地都将养殖蜜蜂作为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由于养殖蜜蜂的诸多优势。近年,甘肃省漳县掀起蜜蜂养殖的高潮,参与养殖中华蜜蜂的蜂农越来越多。但是在养殖中华蜜蜂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蜂农对中华蜜蜂养殖技术缺乏深入了解,具体养殖实际中还存在蜜蜂死亡和大量飞逃的现象,对当地蜜蜂养殖业持续稳步发展形成很大阻碍。因此,加强中华蜜蜂养殖技术的研究更加凸显出其重要性。

一、蜂场布局

中华蜜蜂养殖中应充分考虑蜜源植物分布情况,合理的进行蜂场布置,不能在同一位置进行大规模的饲养,以免由于蜜源植物四季轮作不均,导致蜂蜜产量下降或者出现无蜜现象,导致蜂群飞逃,引发盗蜂行为,或者冬季蜂群饿死情况出现。因此,应将各个中华蜜蜂养殖场控制为20群左右,每个养殖场之间相距半径4 km以上。

二、蜂场选址与蜂群摆放

在选择蜂场中应首选向阳背风、干燥清洁的区域,同时,风场周围必须存在丰富的蜜源作物。在蜂群摆放前,需要充分考虑蜂群数量,并充分考虑场地大小及饲养管理方式,提高养殖管理水平,以免引发迷巢与盗蜂现象,进行科学计划。摆放蜂箱时应按照坐北朝南的形式进行摆放,充分结合山区地带地形地貌特征,对蜂群进行放置,按照2 m间距设置蜂箱,蜂群摆放中,在蜂箱底部垫约5 cm厚的砖,以免风扇底部过度潮湿沤烂箱底。蜂箱摆放应确保平衡,相较于前部后部稍高,以免降雨流入其中。蜂群巢门通常设置为东南方向或者西南方向,工矿周围以及铁路区域,畜牧养殖场棚周围,水库、山顶农药使用较多的区域,以及蜜源植物不足区域不能建设蜂场。

三、饲养管理

3 ...

中华蜜蜂养殖技术

中华蜜蜂繁殖快,采蜜时间相对较长,蜂蜜营养价值高,生态环保效益突出,是我国宝贵的蜜蜂资源。我国养蜂产业受到西方蜜蜂引进的影响,产生重大变革,新物种的入侵导致我国中华蜜蜂分布区域收缩,但同时,也为国内中华蜜蜂养殖带来先进的饲养技术,一定程度上促进提升生产效率以及经济效益。为充分利用并进一步挖掘中华蜜蜂生产潜力,需要重视对养殖技术的研究与全面推广。

一、养殖现状

中华蜜蜂又名土蜂、中华蜂,是我国特有的蜂种,养殖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现阶段在中华蜜蜂养殖中发现,部分引进的西方蜜蜂在振翅频率上与中华蜜蜂有较强相似性,极易导致不同种类蜂种混入的情况,对中华蜜蜂蜂王造成严重威胁。同时,生物学研究不断精进,有关中华蜜蜂的养殖技术走向成熟,逐渐向规模化发展,大部分养蜂人经由技术指导,能够主动学习先进的养殖技术,生产中基于经验的基础上应用现代化养殖技术,蜜蜂养殖产量和质量显著提高。部分地区政府也将中华蜜蜂的养殖列为重点扶贫项目,给予更多的关注,提出将蜜蜂养殖与农作物授粉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促使农民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二、养殖技术要点

2.1 科学选择放蜂场地

综合考虑交通、蜜源位置、气候、蜜源植物分布情况等因素,选择适当的放蜂场地,合理布置蜂场,不可长时间在同一位置进行大规模饲养,避免蜜源植物四季轮作不均影响采蜜量,易引发蜂群飞逃或冬季蜂群死亡率增高。放蜂场地首选干燥清洁且向阳背风的区域,根据蜂群数量、场地大小、饲养方式等,为其提供充足的蜜源植物。不可设立在铁路、工矿、畜牧养殖场、水库等区域附近。蜂箱摆放位置结合场地地形地貌特征,按照坐北朝南原则设置。摆放时注意保持平衡,为避免降雨时雨水流入,可适当调高蜂箱前部高度。

2.2 高效过箱技术

该项技术是用以保障中华蜜蜂饲养管理的关键一环。中华蜜蜂过箱前 ...

智慧蜂场的遐想

智慧蜂箱的开发和智慧蜂场的建设,是当前养蜂科研上的又一热点。前些年就有人向我们建议做一些这方面的工作,但当时对怎样才能达到智慧蜂场的目标还有些茫然。最近搜集和查阅了一些资料,进行实地参访和试用,有一些体会和想法与同行交流。

怎样才能算得上智慧蜂场,我们设想,人工智能全部或部分代替蜂场生产的管理决策,对蜂场的现状进行监测、判断,提供给管理者参考,同时又能通过物联网等平台与市场、用户对接,产销沟通,使养蜂生产过程真正实现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透明化,提高养蜂生产效益,这样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智慧蜂场。

目前国内外在智能蜂箱、智能管理系统上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比如国外研发了可以对蜂群的健康状况、采集力和生产力的蜂箱监测系统(瑞典);可以通过手机远程调控蜂箱内的温湿度(美国);通过蜂箱内的温度变化,预测分蜂,帮助蜂农及时处理蜂群(拉脱维亚);建立蜜蜂病敌害诊断及产品追溯专家系统(澳大利亚)。我国多个单位和个人也开发出了多款能监测蜂箱内温、湿度、蜂箱重量的传感系统,并初步在生产中运用,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离真正实现养蜂管理智能化、生产机械化、代替人工操作,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养蜂生产的单位是蜂群(蜂箱),它需要放在露天环境下生产,但又要在封闭的蜂箱中生产和生活,因此具有开放性和隐蔽性两方面的特点。中蜂因为嗅觉灵敏,在同一个蜂场中又需要适度分散摆放,因此又具有既集中又分散的特点。这些都给蜂群监测和管理增加了难度,因此,在对中蜂实施智能化、信息化,今后进一步实行机械化管理,就要根据中蜂的这些特点来设计。根据我国的现状及中蜂生产的特点,在实现智能化、信息化管理方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我国是世界上网络设施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可以通过微信、视频及其他网络联线,建立专家咨询平台,对养蜂户实行网上指导 ...

蜜蜂生物学在中蜂饲养管理中的应用

蜜蜂生物学是研究蜜蜂形态、进化、行为以及蜂群结构及其功能规律的一门科学。人类利用蜜蜂是建立在对蜜蜂生物学的研究和了解基础上的,蜜蜂生物学是实施蜜蜂饲养管理具体措施的指导依据,也是改进或发明蜂机具的理论依据。比如,大流蜜期前提前奖励饲喂培育适龄采集蜂;通过对自然蜂巢的观察,发明了活框蜂箱、人工巢础等。蜜蜂对人类的贡献不可估量,体现在通过蜜蜂对植物的授粉,维持生态平衡,使农作物优质高产等,直接或间接造福人类。中华蜜蜂是东方蜜蜂的一个亚种,与蜜粉源植物经历几千万年的协同进化,已经适应特定地区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在我国有三千多年的饲养历史。现将部分蜜蜂生物学知识在蜂群饲养管理中的应用做简要介绍,供初学养蜂者学习和参考,以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一、在中蜂场址的选择及蜂群摆放中的应用

蜜蜂是以蜂巢为中心,大约在2.5 km 的范围内进行采集活动。需要根据蜜粉源植物的开花流蜜散粉的特点、分布选择蜂场,通常距离蜜粉源植物越近越好。距离越近每次采集所需的时间越短,可以减轻蜜蜂的采集负担,延长工蜂寿命增强群势。如发生盗蜂,则被盗群需要搬离原位置5 km 以上,越远越好,使进入被盗群的盗蜂无法返回原群传递信息,以解除盗蜂的发生。

中蜂的嗅觉比较灵敏,在摆放蜂群时,箱与箱之间应间隔至少2 m,防止缺蜜季节发生盗蜂;中蜂易迷巢,把每群尽量放在显著的位置,充分利用树木、地形、地面标志物等,使蜜蜂容易识别蜂巢。

人工分蜂时,将新分群搬离原蜂巢一定距离(一般为3 km 以外的地方),防止新分群蜜蜂飞回原巢,导致蜜蜂偏集。

根据蜜蜂生长发育对温湿度的要求,子脾发育的最适巢温是34.4~34.8℃,高过或低于这个范围都会增加群内工蜂的劳动负担和消耗贮蜜。所以 ...